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
日期:2015-05-04  发布人:数学科学系  浏览量:349
  大理白族自治州以美丽的湖光山色、厚重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著称于世,素有“风花雪月”、“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精神家园”等美称。因此,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发展,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。

  切实保护好苍山洱海和大理文化遗产。我们从洱海说起吧。洱海是大理人民的“母亲湖”。 历史上,洱海曾经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,使洱海的环境与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威胁。

  为了切实保护好洱海,我们提出“洱海清、大理兴”的理念,关闭了一批治理无望的企业,搬迁了一些企业;实施退塘还湖、退耕还湖、退房还湖共计14000多亩,新建环洱海湖滨带58公里、生态湿地2100多亩;建成洱海流域截污干渠、干管及城区管网近600公里。全州累计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资金达15亿多元。这对于一个有着9个国家级贫困县、2个省级贫困县的农业州来说,投入不可谓不大。大理已经基本实现对城市污水的全面处理,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取得很大成效。到2009年,洱海水质已经连续6年总体保持在Ⅲ类,每年有3个月以上水质达Ⅱ类,“洱海保护治理模式”被环保部在全国推广。

  总之,人类的生产活动会造成一定污染,但无论从技术上、从实践上看,污染不是不治之症,我们完全能够治理好。

  洱海以西、苍山以东的“海西片区”,是大理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承载区。有一段时期,苍洱一带农村乱占耕地、乱建房子等问题突出,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在不断消失。针对海西田园风光不断被蚕食的状况,我们作出“整治海西,保护田园”的决策,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,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海西规划工作得到加强,田园风光保护取得进展,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得到彰显。大理古城、喜洲古镇、双廊古渔村、龙尾古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古城古镇古村得到保护和合理规划、开发,文化内涵得到提升。

  为了保护田园、保护洱海,我们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,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,取消地膜大棚等的使用。

  大理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,国家级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1项。此外,我们还确定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6项,县(市)级文物保护单位近300项。

  在保护苍山洱海和文化遗产中求发展是必然要求。洱海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,人口约87万,人口密度333人/平方公里,从古到今一直是大理发展的核心区。群众需要发展,社会需要发展,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必然。但是,由于某些领域的无序发展,留下了很多的遗憾。由于设施落后,有的村庄渐渐“空心化”;由于缺乏大手笔、大气魄的规划,中心城市的现代功能还难以充分发挥。

  大理的风花雪月,大理的山山水水,让很多人流连忘返,为之倾倒。人们希望到大理来分享苍山洱海的美景,体验大理四千年的文化底蕴。可是,大理还缺少一些让人们心满意足的产品。比如说,虽然大理的宾馆酒店近200个,床位数近6000张,但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一家国际知名品牌的酒店;虽然大理被称之为文化大州、旅游大州,但体现厚重文化的精品挖掘得太少……由于缺少高品质的休闲度假项目,好山好水留不住游客,大理成了“过路站”。

  实现科学发展是唯一选择。怎么样实现科学发展?在保护洱海方面,我们的目标是,到2013年,把洱海水质从目前的Ⅲ类为主变为Ⅱ类为主;苍山和洱海之间的“海西片区”,禁止大规模开发,保护好田园风光,把海西建设成为“农耕文化的承载区、千年历史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展示区、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”。城市东移,开发海东,把海东建设成为“科学发展的样板、生态城市的样板和国际化康体休闲度假城市的样板”。交通建设方面,配合“桥头堡”战略,建设连接滇西各州市的大交通网络,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交通枢纽;建设环洱海轨道交通。发展低碳经济,推进无污染工业、清洁能源建设。旅游发展方面,以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康体为主转变。引进世界级品牌酒店,合理有序开发旅游房地产业,让更多喜爱大理的人能够留在大理、住在大理。面对宝贵的资源,我们的努力方向是,在发展中做到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统一,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统一,农耕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统一。

  解放思想无止境,科学发展不动摇——这是我们行动的理念。

  (作者系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、本报特约理论评论撰稿人、《社会主义论坛》顾问)    
收藏本页